积极的开发空间网络与蓝绿网络打造宜人、宜居的住宅小区
割裂空间内的孤立建筑
中国的大部分住宅项目都被要求朝南,且所有房屋每天至少得有两小时的光照时间。这一标准看上去符合环保原则,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导致了空间的割裂,这是因为按照光照要求将大尺度建筑设计安置好后,通常会留下大量不明确的开放空间,其他建筑便在这一剩下的空间内重复,最终就在大规模开发区内形成了一块块不属于任何人的公共空间,这可以称作“割裂空间之海”。这种空间布局会使居民难以有归属感,他们也无法自由地将公共空间变成更加私人的以及更适合人际交往的空间。
积极空间与人性化尺度
该项目在既有的小街区设计规则内,打造出了多样性和随机性。BAU发展了一种以小型模块为核心的类型学,该模块由两栋六层高的公寓和中间的庭院花园组成,打破了这一住宅小区原有的大尺度规模,并使各个模块得以在形式、规划和社交属性上产生变化。这也为进一步打造场所精神和人性化社区提供了可能性。在之后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新的建筑也能够添加进来,这不仅能够增添多样性,还将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快速增长的生活需要。
衔接处
若要打造场所并且促进形成友好社区,关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衔接处的细节十分必要,与传统手法不同,花园庭院为探索这一问题提供了巧妙的构思。
一楼公寓设有私人庭院,其中设有入口直接连接公共花园庭院。中高层的公寓住户可通过公共出入口进入花园。对于那些不喜欢公共社交的人,公寓大厅还设有可出入的后门。
空间网络与社区便利设施
项目中同样设有更大规模的社区互动空间:规划好的道路网始于水道,穿行于区域内其他场所,沿路还设有购物中心、社区休闲娱乐俱乐部和绿色景观网。
一项多维设计
该项目在寻求一个答案:我们该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不只是一个为了最大化盈利而尽可能容纳更多住户的住宅项目?BAU通过融合景观、城市规划和建筑等多个专业,以多维设计给出了答案,这一多维设计不仅包含语用学,还包括形式、空间、秩序、美学、图像学、类比、语法、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等问题。在这些多维考量下,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社区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