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一个五计划把推动技术革新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霍尔和卡斯特斯(1994)曾经提出能够让城市和地区发生高度技术革新的四个基本要素:与大学相邻、与产业区相邻、政府积极的支持,以及位于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国家。他们把拥有这四个要素的地区称为技术社会。
技术社会
下沙新城中心具有上述成为技术社会的基本要素,那么城市规划能否从细致的尺度为建设技术社会的成功创造潜力?城市设计能否将一个停滞不前的工业区转变成为一个创新产业区,其城市环境足以吸引最精英的研究人员来此工作和居住?
交叉孕育
最好的理念往往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不经意的环境中产生的。与一般被相对隔离的大型研究机构规划不同,BAU提出了设置小尺度研发网络遍布城市中心的模式。通过将研发设施与城市其他功能地块最大程度的交叉,例如住宅、娱乐以及商业,使不同人群不经意的碰撞机率大大增加。这些小尺度地带由连续的公共空间串联,有些地方以巷子的形式出现,有些地方成为展览中心,使这一研发网络成为信息交流、激发灵感的地方,生活和科研交叉孕育。教研中心设置在网络组织中最受瞩目之处,也是大学与企业相连的桥梁。
这种主动形模式在科研能力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实很常见,但在中国却很少。这个项目基地已经具备了技术社会和大学城的基因,等待着规划和建筑上的推动。
大学城
与新城中心相邻的是一个由13所高校构成的新建校园区,使城市中心具有成为大学城的潜力,让大学生充满能量、乐观、自由的青春活力带动新城的发展,为城市社团活动、服务业、零售业、智慧产业更多样的社会文化,随着教学日程的变化一年四季、白天夜晚都可能出现各类社会活动。
为解决大学大尺度设计引起的封闭孤立感,BAU精心设计了一些连接两个区域的功公共通道。这些道路是新城中心绿网与商业网的延伸,为城市中心与大学区提供活跃的商业步行边缘及绿色自行车通道。
出离
下沙的母城杭州有中国最出名的西湖。1000多年的历史,西湖有一系列的休闲设计:一条2公里长堤、景观小岛及半岛等。从西湖获得灵感,BAU建议将基地中心的淤泥地带开挖成一个中心湖,增添一份出离城市的感觉。
功能混合的区域
下沙网络城市设置了一系列功能混合的区域。每一块混合用地都由两种功能叠加而成,无论用地面积有多大,开发商都被要求必须满足两种功能的最小面积要求。例如有些地块导则要求至少25%的住宅面积和25%的商业面积,剩余的50%既可以是住宅也可以是商业。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地区最小程度的多元化,又为发展商提供一定程度的开发自由,让开发商能灵活适应市场不同时期的需求。这种功能划分虽然理论上很简单,但在中国还不常见。
网络
由居住、商业、研发及绿地构成的网络创造了一个实用而多元的城市形态。每一种功能都对其他功能有联系和渗透,或是边缘相邻、或是叠加、或是混合。每一个功能网络都是连续地贯穿于新城各处,多样化的功能网络为城市一天中、一周中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所使用,每一个网络功能都能孕育创新。居住网络保证市民可以在相距工作地点步行到达区域内居住,具有与大尺度母城不同的优势。充满运动项目的绿地网络、景观湖及大学城的特征将使该新城中心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美好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