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金桥是一个新兴的城区,它的总体布局沿袭了 大尺度的模式,以快速达到现代规划清晰、可预见、绿 色、干净、私密、巨大、开阔的特点。但是为了能够持 续吸引外资集团进驻,当地政府开始重视由此种规划带 来的严峻问题: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2001年,有关部门开始计划建设一项工程以减少区域 内的隔离感和单调感。接下来,金桥公司组织了一个建 筑设计竞赛。当时的任务书要求设计一个封闭型购物中 心,其中包含美食街等功能。这样的建筑形式和功能不 仅不能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社会交往空间,而且由于没 有主力店,从经济上说该项目将很难持续发展。
是否能通过注入新的功能和形成新的建筑类型来避免未 来营运的风险呢?是否有可能创造一种非郊区的建筑: 它将是非常规的、高密度、多元化、动态、开放并且为 公共服务的?如果将两侧商业街由中间走廊分开,就可 以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新的布局使室内外空间融为 一体,功能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塑造出一个充满阳光的 公共领域,且又不失大型建筑那种大气、紧实的体量 感。
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的功能以网络的格局布置,便可以形 成一种功能上紧凑的视觉互动,清晰而多变。最早的方 案将建筑与景观按照三个相关的网络组织:社会、文化 和经济。社会网络涵盖个人及社会的交流;文化网络包 括身体文化(体育文化);经济网格则包含商品与服务的交 换(购物)。网络式的格局清晰而又连续,同时又足够灵 活,可以适应不同功能的变化。
各类主题的功能以网络方式展开而非各自独立,它们互 相交织渗透,并与景观相互穿插。相邻空间安排不同的 功能类型:购物、体育、餐饮。整个基地都采用了这种 功能的混合布局,为各种功能的发展创造自由与机会。
大部分的功能都分布在南北走向的内街视线可达范围 内。这条内街总长约240米,且空间在延伸时形态和体 量不断地变化,两端出入口安设不同的功能。在内街中 的感受丰富而又连续:游乐场、酒吧、商铺、广场、餐 厅、运动超市、有日光浴平台的水景池、熟食店、运动 草地、玻璃盒子内的游泳池和按摩中心、会议中心、咖 啡茶座、健身房以及运动设施体验空间等。坡道及天桥 承担了主要的垂直交通功能,成为一个观赏与被观赏的 场所。
建筑主体有连续的外立面,通过转折、倾斜、收细、拉 伸、折起、拓宽等形式应对不同的功能空间及日照朝 向。建筑表皮时而为墙,时而为遮阳,有时延伸至屋 顶,有时延伸至地面、长廊。六个小建筑与主体建筑相 互衔接,位于社会主题网络中,其主要功能为咖啡馆、 酒吧或餐厅。每一个建筑与其周边的景观相呼应(可惜景 观部分未能建成),且每一个都完全独立、形态各异。它 们的演绎是完全自由的,形态也不与主体建筑相关。
业主在当时已有非常开放的战略眼光,完全接受了BAU 对建筑任务书的修订,但在景观设计上还是选择了现代 主义规划设计梦想-打造遍地为绿,并把项目定名为“绿 色休闲中心”。BAU的总体网络布局中有着精致的景观设 计,但最终还是被一大片绿色球场以及草坪取代。但目 前在六个小建筑之间,仍然存在各种功能性景观开放的 可能性。
本项目发展也有着中国典型的项目特征:不断变化的决 定,决定后的超速推进,甚至一度被决定取消,但五周 后又峰回路转,BAU接到了修改后的任务书,并且只给 予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方案与施工图设计。设计过程中, 任务书还是不断被改动,改动一直持续到施工图最后阶 段,突然要求纳入了三个电影厅的功能,设计时间却只 被延长了一周。在开工的前一天,业主要求将建筑整体 向北位移14米,但打桩仅推迟了24小时,BAU在如此短 暂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相应的设计修改。
2006年,金桥地区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主要是在居 住区域范围内建造一系列具备社交功能的小尺度建筑供 境外人士生活休闲。这些看起来都为时已晚,由于当容 积率已经达到极限,重新规划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 难以开展的工作, 因此金桥公司只能被迫将大部分新的 项目作为临时建筑修建在规范要求的道路以及洪水退线 内,BAU设计的金桥碧云体育休闲中心也成为该地区最 受境外及中国居民欢迎的休闲场所。